English

15 版与10版《中国药典》中制药微生物无菌检查对比

发布时间:2019-11-21    浏览次数:1642

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微生物检验方法上做了很多更新,今天就简单讲下新版药典无菌检查有哪些改动。

1、 微生物检测环境

对于微生物检测环境的要求,原10版药典是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或隔离系统中进行。而15版药典在“1101无菌检查法”中则写道,无菌检查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环境必须达到无菌检查的要求,检验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突然看到这的,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这不就是没有要求了吗?

相对于10版的要求,这反而是降低了检测环境的要求。其实,并不是如此,“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则是写出了无菌检查应在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区域或隔离系统中进行。检测环境并没有降低标准,只是变成了推荐,变换了位置,因此对于药典的解读和学习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去学习。

2、 微生物培养基

其次对培养基要求 。在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主要是通过培养基来实现的。10版药典检验用的是改良马丁培养基和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而15版药典则是改用了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和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不知道大家在药典升级的时候有没有做过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的对比,当时我们有简单做过,就生长时间而言,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比改良马丁的增长时间要短些,简而言之就是前者的生长状况会更好些。同时,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在培养某些芽孢杆菌的能力上有局限性,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则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如何确定培养基是否质量合格,或者怎样才能用于无菌检验,这就要看培养基促生长实验或者说灵敏度测试了。当然对于无菌检测的培养基还需要进行培养基的无菌性实验。

原10版药典中灵敏度实验是这样描述:

“取每管装量为12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9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各2 支, 另1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置30~35℃培养3天;取每管装量为9m的改良马丁培养基5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的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2支,另1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置20~25℃培养5天。逐日观察结果。”

15版药典则变的更加平衡:

“取每管装量为12ml 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7 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孢梭菌各2 支,另1 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培养3 天;取每管装量为9ml 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7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的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2支,另1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培养5天。逐日观察结果。”

从说明上可以看出,15版药典更加接近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从促生长能力上来说,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在促进芽孢杆菌的生长能力上优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无菌检查使用前者进行芽孢杆菌的检测,因此需要用芽孢杆菌考察其促生长能力。不仅培养基灵敏度实验10版药典和15版药典有所不同,而且培养基的无菌性实验也是有所不同。10版要求“每批培养基随机抽取不少于10支(瓶),5支(瓶)置3 0 ~ 3 5 ℃、另5支(瓶)置2 0 ~ 2 5 ℃培养14天,均应无菌生长。”

而15版则要求,“每批培养基随机取不少于5支(瓶),置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培养14 天,应无菌生长。”15版药典取消了两个温度培养的要求,完全根据相应的培养时间去进行无菌性培养。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加合理,且满足检验环境,毕竟我们不是进行模拟灌装,两个温度确实是有点不合理。当然这是个人观点,如有其他的观点欢迎探讨。

3、 方法适用性实验

在方法适用性实验中。10版药典,方法适用性的菌种和培养基灵敏度所使用的是一样的。而15版药典中则将灵敏度实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变成了大肠杆菌,这是因为大肠埃希菌对于一些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更加敏感,所以在做无菌方法性实验的时候这点要十分注意。

药典改版后,大家也多数选择薄膜过滤法进行无菌实验,因此大家也会注意到一点,缓冲液冲洗量不要超过1000mL,对于这个地方,大家会带来些许疑惑,因为有的时候可能样品就超过了这个量,那我们的是要该怎么做呢?其实大家应该仔细看看药典要求,他说的是缓冲液冲洗量,并没有说和样品加在一起。当然对于要进行欧盟和FDA 审计注册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对于膜的冲洗欧洲药典和美国药典要求不大于500mL。

然后是日常检验,依据方法适用性的检测方法进行测试。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中国药典要进行阳性实验,而欧美药典则在日常检验中没有要求进行阳性实验。也要注意,阳性实验中中国药典要根据产品特性进行菌种的添加,所以大家对于阳性实验要有合理的评估,然后再进行菌种的添加。

总结:在做无菌检验过程中,实际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在面临问题时候,不要急,也不要慌,合理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优化过程。


文章转载自微生物研究院,仅为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