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揭秘诺如病毒:从检测、传播到预防的全面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17

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每年约有6.85亿人感染,造成近6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尽管诺如病毒极具传染性且广泛存在,但至今尚无商业化的疫苗问世。因此,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诺如病毒的检测技术、传播途径及其预防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一、诺如病毒概述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具有高度传染性和环境稳定性,能够在多种食物和水体中长期存活,并能抵抗常见的化学消毒剂。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在冬季和早春季节更为常见,这可能与人们聚集在封闭环境中有关。

二、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在暴露后12至48小时内开始显现,并在1-3天内自行缓解。

恶心与呕吐:这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典型早期症状,尤其在感染初期频繁出现

腹泻:表现为水样便或稀便,严重时可导致脱水。腹泻通常是持续性的,且频率较高。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至中等程度的体温升高,但并非所有病例都会出现发热。

头痛:一些感染者报告有轻度到中度的头痛,伴随其他症状一起出现。

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这些不适感会增加患者的总体痛苦。

疲劳乏力:由于频繁的呕吐和腹泻,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体力下降,感觉疲惫不堪。

食欲不振:疾病期间,很多人会经历明显的食欲减退,进一步影响恢复。

三、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以及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而感染。研究表明,诺如病毒不仅能在环境中长期存活,还能迅速变异,增加了防控难度。此外,诺如病毒对冷冻/解冻、干燥及低pH值具有较高的抵抗力,这些特性使其能够在各种食品产品、环境水体及接触表面上长时间保持活性。

四、预防措施

(1) 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物前后及使用厕所后;避免直接接触病人或污染物。

(2) 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监督,确保食材新鲜并经过彻底清洗;餐饮场所应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3) 公共卫生干预:对于已发生的疫情,及时隔离患者,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防止二次传播。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诺如病毒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五、检测技术的发展

(1) 免疫学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早期用于检测诺如病毒抗原的方法之一。近年来,生物发光酶免疫分析法(BLEIA)因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已成为实验室诊断诺如病毒感染的标准方法。多重实时RT-PCR可以同时检测不同基因型别的诺如病毒,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作为一种新型的核酸检测手段,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在现场快速检测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一步法反向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可以在牡蛎中实现诺如病毒的高效检测。

(3) 其他创新技术

基于纳米粒子标记的侧流层析试纸条实现了对诺如病毒的高敏感度检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则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流程,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蔡佳怡